国内智能水电表市场饱和?企业为何纷纷转向外贸突围

亿玛信诺
2025-07-30
来源:智能水电表厂家

近年来,国内水电表行业出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趋势:尽管中国拥有全球**规模的水电表市场,越来越多的智能水电表企业却将重心转向外贸,把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这不禁让人疑问:国内如此庞大的市场,真的容不下这些企业了吗?究竟是市场天花板已到,还是行业生态出了问题?

一、看似庞大的市场,实则高度集中

中国的水电表市场总量确实巨大,尤其是随着智慧城市、新基建等政策推动,智能化改造需求明显增加。但问题在于:

  • 市场高度集中在头部企业:如威胜、海兴仪表、三川智慧等,凭借品牌、资金、渠道和技术壁垒,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 大型项目集中在国企与央企: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水务集团等采购量大,却往往偏好有央企或国资背景的厂商,中小企业难以切入。

这导致中小智能水电表企业“看得到吃不到”,只能在边缘市场中低价竞争,利润被不断压缩。

二、价格战横行,利润空间持续缩水

  • 中标价格连年走低:在很多地方政府招标中,一块智能水表或电表的中标价甚至低于制造成本。企业为了维持产能,只能硬着头皮接单。

  • 技术创新不被充分溢价:尽管部分企业投入研发,做出NB-IoT、LoRa、远程抄表等新型表计,但招标更关注价格而非技术指标。

结果就是:“卷价格,不卷价值”,使得真正有技术的企业反而被边缘化,行业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

三、回款难与政策不确定性让企业“吃力不讨好”

  • 回款周期长:一些地方政府财政紧张,智能水电表项目回款周期可能长达1-2年,甚至出现坏账风险。

  • 政策变化快:地方智慧水务、电网改造项目推进存在不确定性,一旦更换政府领导或预算调整,项目可能被搁置。

这些因素让企业面临资金链紧张的困境,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长期现金流压力。

四、外贸市场成“破局之路”

在内卷的国内环境下,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转向海外:

  • 新兴市场需求旺盛:如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区,正处于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升级阶段,对智能表需求巨大。

  • 国外市场竞争更注重性能和质量:在海外招标中,技术和可靠性往往比价格更重要,这为具备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施展空间。

  • 汇率红利与利润率更高:出口智能水电表通常利润高于内销,并能获得一定的汇率收益。

一些走出国门的企业反而获得了更健康的增长轨道。

五、结语:外贸是出路,但不是解药

水电表企业转向外贸,是在国内高度内卷、利润微薄、生存艰难的情况下的理性选择。但长期来看,仅靠“逃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 行业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机制;

  • 政策端应支持技术创新型企业而非价格最低者;

  • 企业自身也应转型升级,从产品提供者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过渡。

国内市场仍然是根基,而外贸只是阶段性的“蓄水池”。唯有修复行业生态,让价值回归,智能水电表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可持续的未来。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