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电力系统智能化改造的深入推进,智能电表已基本覆盖城乡家庭,然而与之相伴的,是"电表跑得快""电力公司远程调快电表"等谣言在微信群、短视频平台反复传播,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也影响了电力部门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尽管相关部门和专家多次辟谣,但这些谣言依然屡禁不止,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智能电表作为一种新型的计量设备,其工作原理和功能与传统机械电表有很大不同。许多用户对智能电表的高灵敏度和高精度计量特性缺乏了解,误以为电表“走得快”是因为被加速,而实际上是因为智能电表能够精准计量家电待机等微小电流。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用户对智能电表的误解和不信任。
部分用户对电力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谣言的传播。一些用户认为电力部门为了增加收入,可能会在电表计量上做手脚,从而对智能电表的准确性产生怀疑。此外,当用户发现电费增加时,更容易将原因归咎于电表问题,而不是自身用电习惯的改变。
部分不法商家为了推销所谓的“省电产品”,故意夸大智能电表的问题,制造恐慌情绪,误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这些商家通过编造“智能电表被加速”“智能电表耗电转嫁给用户”等谣言,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
要彻底根治智能电表谣言,仅靠技术澄清远远不够,需要构建多维度治理体系:
智能电表谣言的反复出现提醒我们,技术可以强制推广,但信任无法强制建立。只有真正尊重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用看得见的方式保障公平正义,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这不仅是解决电表争议的出路,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