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智慧水务、智能电网”在中国成为热词,密集的改造建设为智能水电表企业提供了蓬勃成长的沃土。然而当城市乡村都已基本覆盖后,国内智能电表市场增长趋势放缓——新装需求退潮,替换需求为主,产能规模远高于实际需求,使得不少企业陷入挣扎边缘。于是大部分智能水电表企业纷纷加码出口贸易!这背后,不仅是市场饱和的焦虑,更是一场关于技术、标准、政策与利润的生死博弈。
智能水电表厂家为何纷纷发力出口贸易?
一、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增长空间有限
中国智能电表、水表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电力公司主导的集中招标模式使得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此外,国内智能表计的更新换代周期较长,新增需求有限,促使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
二、全球电网升级,新兴市场爆发
全球智能电网投资进入高峰期。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其中新兴市场贡献超40%。沙特“2030愿景”计划安装1000万只智能电表,印尼PLN计划在2035年前部署350万只。非洲国家如肯尼亚、乌干达等,也在世行和亚投行资助下启动大规模电网改造。
这些项目普遍缺乏本土制造能力,又面临资金紧张、交付周期短、定制化需求高的现实。中国厂商凭借成本优势(比欧美低30-50%)+快速响应能力+全产业链配套,成为首选供应商。
三、中国制造的成本与技术优势
中国是全球**的智能电表生产国,产业链完整,制造成本较低。同时,国内企业在通信技术(如NB-IoT、LoRa、4G/5G)和数据分析方面具备领先优势,能够提供高性价比的智能计量解决方案。相较于欧美品牌,中国产品的价格更具竞争力,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更受欢迎。
此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进一步增强了出口竞争力。
智能水电表企业加速布局出口贸易,既是国内市场竞争倒逼的结果,也是全球智能计量需求增长带来的机遇,他们凭借技术、成本和政策优势,中国的智能水电表企业有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更大份额。